记得小时候清明节前,母亲第一次要我们去买一些青色的团子和外沾黄色粉末青色方形的饼,对于见惯了饼干、面包、包子之类点心的我们,看到这些散发出淡淡特殊清香味的团子和饼,心里有些疑惑:为什么一定要买这些点心?
到清明祭祀祖上去时,母亲拿出一部分团子和饼要我们带上,并嘱咐:上坟时清扫完杂物、野草后,要把香、烛点上,其中香就插在青色的团子上,方块的饼看见坟头周边的人就分给他们吃,回来时要告诉祖上"呒事″。
回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既缅怀祖上的恩德,又开始吃团子和饼。
母亲告诉我们,那个青色的团子叫"青团",是用糯米和艾叶汁捣拌而成,里面有馅,常见的有"黄豆、赤豆沙、芝麻白糖″等不同囗味,佐之入味。
那个外沾黄色粉末青色的饼称"麻糍″,也是用糯米和艾叶汁制作,外面沾的黃色的粉名"松花粉",是防饼间沾粘并有增香作用。上坟时祭供麻糍是告慰祖上在天之灵"呒事",因为"麻糍"和"呒事″谐音,在我们宁波人心目中"麻糍"寓意平安无事。也有"清明拿麻糍,见人头分麻糍″传统。
麻糍和青团由糯米、野生艾青叶、松花粉、白糖等材料制成。
制作虽不复杂但很费力气,将艾青叶清洗后在大锅中煮熟熬出青色的艾叶汁,然后把艾叶汁和蒸熟的糯米、适量白糖一起放入大石臼中,用木鎚反复捶打,另一个人要不停地将糯米团和艾叶汁、白糖反复翻拌,使之均匀混合,再放在砧板上,撒上松花粉,压至平面状,用刀割成长方形条状后再切割成一块块小方块,凉放冷后即可。
刚制出来的麻糍尚有余温,现做现吃,味道非常好。凉透了,要吃时就在锅中用轻油煎两面,沾上红糖,则又是一番滋味。
麻糍制作过去是个辛苦活,现在的人们普边用机器代替人工操作,既省力气,又可以反复捶打增加次数,使糯米团更匀,囗味也更糯了。
现在也有人用糯米粉直接拌上艾青叶汁制作麻糍,那囗感就不太好了。
麻糍以:外观上"外黄内青″,有艾叶清香、松花粉香,囗感上微微甜味、柔软如绵、软而不粘、软糯Q弹的为上品。
根据本草纲目记载:
艾叶:性温、味苦、无毒,通十二经,具有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
松花粉:润心肺、益气、除风、止血等功效。
糯米:脾、肺虚寒者宜之。但粘滞难化,小儿、病人宜忌之。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