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武汉夫唯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号鄂ICP备2022016574号-2
崇阳县路口镇柳林村位于金沙风景区,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楠竹。当地人靠山吃山,祖祖辈辈都是靠做篾匠的手艺人。岁月流逝,如今做篾匠的手艺人越来越少。然而,“老篾匠”王立保一刻也没有放下陪伴他几十年的“老伙计”,坚守着那千百年来萦绕在指尖上的人间烟火气。
通讯员在路口镇柳林村七组黄荆川的竹山上见到王立保时,身手矫健的他正在巡山找竹,根本看不出他已是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不大一会,王立保就寻找到合适的竹材。
“找原料要找带白皮的竹子,不带白皮的就还没老。这种带白皮的竹子做竹床就不容易变形,青皮的容易变形,不耐用。这个竹子起码有五年了,非常合适。”路口镇柳林村村民王立保向记者介绍说。选好竹子后,王立保手起刀落,一根竹子就应声倒地,把多余的枝杈削掉,他扛起十几米长的竹子就下山了。
选材、测量、打点,做好准备工作后,王立保拿出了自己的工具箱,开始制作竹床。
“我今年七十多岁了,这套工具跟了我快四十年了,以前都是我谋生的家当,是我几十年的老伙计了。”王立保感慨地说。
王立保今年71岁,是十里八乡人尽皆知的“王篾匠”,从十几岁起就跟着村里的长辈们学手艺,练就了扎实的篾活基本功,砍、锯、切、撬、剖、削、拉、编、织等工序样样精通,做出的竹床、竹椅美观舒适、经久耐用,在业界颇有名气。
只见他拿起锯好的竹筒左看右瞄,灵巧的双手找准点位,拿着木槌和砍刀,打出了关键的洞眼。大体的支架和洞眼准备好后,王立保烧起了一堆火,把准备好的支架放到火上烤了起来,扳弯竹床腿后,开始组装竹床的框架,大半天的时间,一张竹床才完成三分之一。
“从山上砍竹子下来到制作成品,像我这样手脚快的也要做一天半左右,手脚慢的要两天左右。”言语间,王立保制作的竹床腿已初具雏形。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平均两三户就有一位篾匠,农闲时就开始做竹制品挣钱。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制品逐渐被塑料、金属产品所取代,柳林村的篾匠们,开始“失业”了。
“原来柳林村各个组里都有人做,现在都没什么人做了,只有我们组还有两个老人坚持在做。现在要这些老物件的顾客也比较少,家里也没地方放。”说起这些,王立保的话语里难掩一丝失落。
迫于生计,王立保开始“转行”,种地、养猪、养蜂、打零工……但他的篾匠手艺却一刻也没落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名当记者的邻居将王立保手工制作竹床的视频传上网,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2022年他的竹器开始“触网”,打通了线上销售。
“前年销了二十几张竹床,去年销了十几张,外县、外省的都有。”说起网上售卖的事,王立保的脸上挂满了开心地笑容。
“竹刀拿得起,不怕没柴米。”村里流传至今的这句话,是老篾匠们曾经“光辉岁月”的写照。如今,王立保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有人学习这门手艺,把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我现在就是担心等我们组里两个老人都不在了,这门手艺就没人会做了。”王立保说,只要自己的身体还好,他就会坚持做下去,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绝不能丢。
文章转自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邹辉 胡卫俊 金文峰)
编审:熊晓辉